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抱团”:同城化联动开启发展新篇
日期:2025-10-13 17:38:47 / 人气:6
日前,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出台,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合肥、宁波等6大都市圈将加强合作互动,不断释放同城效应与联动效应。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当前高铁地铁跨市成环,地理边界趋于模糊,行政壁垒持续破除,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此次六大都市圈“抱团”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长三角为何坐拥六大都市圈?
全国共有30多个相对成熟的都市圈,长三角一地便占6席,其中不乏国家级都市圈。作为与京津冀、大湾区并列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熟,却仍规划众多都市圈,背后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同心圆发展逻辑。
长三角城市群横跨三省一市、41个地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GDP达33万亿元,人口2.38亿人,体量超绝大多数国家。因规模庞大、协调难度大,需以都市圈作为“承上启下”的落地载体——城市群追求“不是一省,胜似一省”的一体化,都市圈则以“1小时通勤圈”为范围,实现“不是一城,胜似一城”的同城化。这种布局并非长三角独有,我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普遍拥有2个及以上都市圈,如大湾区有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武汉、长株潭、南昌三大都市圈,均体现“抱团发展、整体竞争”的思路。
六大都市圈:交叉嵌套的“势力范围”
与国家级城市群不同,长三角六大都市圈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嵌套格局。上海大都市圈作为最强都市圈,囊括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形成“1+8”乃至“1+13”的超级圈层;首个获批的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其列,坊间素有“徽京”之称。
- 多地市“跨圈”发展:安徽滁州、马鞍山既属南京都市圈,也在合肥都市圈辐射范围内;宣城同时是杭州都市圈编外成员,这种“左右逢源”的格局为地市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 官方支持跨省联动:安徽曾印发文件,支持滁州、马鞍山等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等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打破行政壁垒的“散装”发展思路成为长三角竞争力亮点。
抱团升级:世界级城市群的“七个一”施工图
中央文件明确支持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不仅要求规模优势,更需具备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此次都市圈同城化方案围绕“破除壁垒、协同发展”,推出“七个一”具体举措: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跨市地铁网络成形(上海地铁延伸至苏州、杭州与绍兴地铁对接),长三角超级高铁环线串联多都市圈,杭州湾跨江跨海大桥密集建设,长江口“O”型闭环加速形成。
- 都市圈联动“双圈记”“双城记”:依托宁合双圈(南京、合肥都市圈)、杭甬“双城记”(杭州、宁波都市圈)加强互动,上海大都市圈延伸至杭州、苏州等地,带动区域协同。
- 创新产业“廊带协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建设,打造类似硅谷101公路、大湾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产业创新集群。
- 此外,还包括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发展。
结语:同城化引领区域发展新范式
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抱团”发展,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域限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协同为核心,探索出城市群一体化的新路径。从交通互联到产业协同,从生态共治到民生共享,长三角正以“同城化”实践,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本,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各项举措落地,长三角将进一步释放“1+1>2”的联动效应,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为何坐拥六大都市圈?

全国共有30多个相对成熟的都市圈,长三角一地便占6席,其中不乏国家级都市圈。作为与京津冀、大湾区并列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熟,却仍规划众多都市圈,背后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同心圆发展逻辑。
长三角城市群横跨三省一市、41个地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GDP达33万亿元,人口2.38亿人,体量超绝大多数国家。因规模庞大、协调难度大,需以都市圈作为“承上启下”的落地载体——城市群追求“不是一省,胜似一省”的一体化,都市圈则以“1小时通勤圈”为范围,实现“不是一城,胜似一城”的同城化。这种布局并非长三角独有,我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普遍拥有2个及以上都市圈,如大湾区有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武汉、长株潭、南昌三大都市圈,均体现“抱团发展、整体竞争”的思路。
六大都市圈:交叉嵌套的“势力范围”
与国家级城市群不同,长三角六大都市圈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嵌套格局。上海大都市圈作为最强都市圈,囊括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形成“1+8”乃至“1+13”的超级圈层;首个获批的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其列,坊间素有“徽京”之称。
- 多地市“跨圈”发展:安徽滁州、马鞍山既属南京都市圈,也在合肥都市圈辐射范围内;宣城同时是杭州都市圈编外成员,这种“左右逢源”的格局为地市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 官方支持跨省联动:安徽曾印发文件,支持滁州、马鞍山等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等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打破行政壁垒的“散装”发展思路成为长三角竞争力亮点。
抱团升级:世界级城市群的“七个一”施工图
中央文件明确支持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不仅要求规模优势,更需具备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此次都市圈同城化方案围绕“破除壁垒、协同发展”,推出“七个一”具体举措: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跨市地铁网络成形(上海地铁延伸至苏州、杭州与绍兴地铁对接),长三角超级高铁环线串联多都市圈,杭州湾跨江跨海大桥密集建设,长江口“O”型闭环加速形成。
- 都市圈联动“双圈记”“双城记”:依托宁合双圈(南京、合肥都市圈)、杭甬“双城记”(杭州、宁波都市圈)加强互动,上海大都市圈延伸至杭州、苏州等地,带动区域协同。
- 创新产业“廊带协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建设,打造类似硅谷101公路、大湾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产业创新集群。
- 此外,还包括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发展。
结语:同城化引领区域发展新范式
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抱团”发展,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域限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协同为核心,探索出城市群一体化的新路径。从交通互联到产业协同,从生态共治到民生共享,长三角正以“同城化”实践,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本,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各项举措落地,长三角将进一步释放“1+1>2”的联动效应,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西贝和始祖鸟翻车背后的启示:别...10-13
- 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抱团”:同城...10-13
- 全球私募股权行业:从黄金年代到...10-13
- 大卖场的“开业狂欢”与背后危机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