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私募股权行业:从黄金年代到洗牌重塑

日期:2025-10-13 17:38:18 / 人气:6



行业现状:全球私募“黄金年代”退潮

曾经辉煌的全球私募股权行业,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黄金年代”已然落幕。在中国,行业“出清”持续推进,据中基协公示数据,截至2025年9月22日,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4061家,近几年注销高峰期出现在2023年左右,当年共注销2537家,2024年为1502家,2025年至9月22日为853家,空壳/僵尸、主动退出与合规报送缺失是重点清理对象。

海外同样不容乐观,英国Eisler Capital因业绩不佳、成本高企于2025年9月关闭;83North在完成第11期“最终基金”后宣布不再募资,仅保留存量基金管理。全球私募股权行业正遭遇系统性困局,募资疲弱,2025年上半年全球募资同比下降约20% - 25%;退出受阻,2025年上半年PE通过IPO退出仅14起、总额52亿美元,远低于四年前的370亿美元;现金为王,LP面对续存或延长期限方案更倾向直接退出;融资成本高企,杠杆贷款违约率或升至1.75%,被投企业再融资与分红承压;头部集中加剧,资金加速流向大机构,中小管理人关账更难;养老金等LP被困旧池,退出难、资金锁死,压缩再配置空间;DPI持续疲弱,老基金难清、新基金难募、续存工具泛滥,LP信任被消耗。

行业困境:多方面难题交织

退出难

私募股权行业面临着严重的退出难题。疫情后交易与IPO放缓,私募基金普遍难以顺利退出。某实业家作为LP,将部分财富投向多家基金,却对近年来分红匮乏深感沮丧,LP们质问为何多年来没有返现。面对困局,行业尝试通过接续基金与二级市场自救,但接续基金被批评存在利益冲突,被实业家视为“史上最大的骗局”,他遇到的寻求退出的企业多是杠杆太高、想借壳上市的项目,没有值得交易的。

募资“真空期”

募资也陷入了困境。2024年年初,知名风投机构Insight Partners原计划启动第13期旗舰基金,目标规模高达200亿美元,但因科技估值回落与流动性收紧,最终基金目标被下调至125 - 150亿美元,2025年1月完成关账,合计规模约125亿美元。这一趋势在全球蔓延,截至2025年6月的12个月,全球PE募资降至七年低点,管理人纷纷以降费或折扣吸引LP,到9月,收购与成长基金募资仅3100亿美元,较去年下降22%,远低于2021年峰值6610亿美元,基金数量亦锐减。中国市场美元基金尤其承压,2024年面向中国的美元VC募资仅13亿美元,2025年虽有回暖迹象,规模仍远不及2021 - 2022年两年总募资约300亿美元。回款放缓迫使机构下调目标、推动二级与GP主导型退出,行业陷入“募资真空期”,正等待下一轮信任重建。

管理问题

一些私募股权管理者更热衷募资而非经营,90%的时间在募资,只有10%的时间在管公司。在流动性吃紧、退出受阻的周期中,一些GP优先考虑自身费率与估值管理,而非LP的现金回流与公平条款,如接续基金延长持有与收费周期、资产净值贷款提升DPI但并未真正退出、尾部基金资产难退出且管理费高昂、合规与透明度不足、利益冲突以及权力偏向头部GP等问题,导致LP的情绪在“沮丧与谨慎”间徘徊,不愿再轻易追加承诺。调查显示,88%的受访者表示未来12个月将拒绝向至少一位现有管理人追加出资,英国家办计划新增私募股权投资的比例也大幅下降。

行业转型:从套利神话到现金现实

过去,市场存在系统性错价,早期PE通过“低价收购 + 杠杆 + 运营改进”在估值与利率顺风中高价卖出,赚得盆满钵满。但如今,优质标的稀缺,剩余企业也学会了加杠杆、雇顾问、提效率,加息推高融资成本,基金间抛售竞争激烈,退出溢价难再维持。行业由“买便宜、卖更贵”转向“靠经营兑现现金(DPI)”,持有期更长、回报更依赖现金分配,LP关注点从追逐alpha转向“可兑现的回款”。美国PE在2021年见顶(单季回报13.5%),到2024年仅0.8%。

2025年,本被期待的并购复苏未现,关税与政策不确定性反而让交易更难,即便美联储9月小幅降息25个基点,但LP态度依旧谨慎。PE巨头加速面向401(k)资金的“零售化”,但流动性安排与透明度成新考验。与PE“卖难、募难”相对,AI赛道出现资金争夺,资本市场正在分化,一边是PE的降速重置与质量优先,一边是VC在少数稀缺标的上的极速竞逐。未来属于那些足够庞大、能与摩根大通等竞争,或在细分领域找到独特定位的机构。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