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的“开业狂欢”与背后危机

日期:2025-10-13 17:37:53 / 人气:5



国庆期间,一家号称“西北胖东来”的新开超市在shopmall负1层开业,场面十分热闹。四五千平方米的卖场里,加工食品区域和生鲜肉品区域被顾客围得水泄不通,十来个收银台排起长队,即便增加临时位置依旧队伍漫长,从开业人气看当日销售额过百万似乎轻松可得。

大卖场开业火爆似乎成了一种常见现象,不少地方都有新开业大卖场日销几百万的报道,仿佛大卖场一夜之间重获生机。但实际上,开业火爆可能只是商家运用各种套路营造的假象,如用大单品做负毛利、找供货商前台出货、卖购物券等,不能代表后续业绩能一路长虹。

大卖场的黄金时代与衰落

过去近二十年,大卖场曾是零售行业的黄金生意。它凭借丰富的商品种类、低廉的价格和一站式的购物体验,吸引着大量消费者,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店内人满为患。供货商为让产品上架,不惜降低利润,还要支付进场费、堆头费等,大卖场在零售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大卖场逐渐走向衰落。电商崛起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全球商品,且价格更优惠;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零食店等新兴零售业态以更贴近消费者、更便捷的服务,抢走了大卖场一部分客流。

如今大卖场面临诸多困境,客流下降、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涨、价格居高不下、费用收取减少,业绩不断跳水,导致近几年出现大卖场闭店潮。

大卖场没落的深层原因

从表面看,消费者闲暇时间碎片化是大卖场没落的主要原因。去大卖场购物,算上往返路程和在店内转悠的时间,至少需要半小时,而卖场内多数商品可通过线上或小区周边商业更方便购买,且价格可能更便宜。计划性购买的日化品、调味副食等可通过网上购买;冲动性消费的烟酒饮料、休闲零食可在社区便利店或零食店解决;日常消费的水果蔬菜、蛋奶肉品等在生鲜店和农贸市场就能买到。大卖场不仅失去了商品种类和价格优势,还因购物时间和物理距离阻隔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从更深层次讲,大卖场是物质丰富但渠道匮乏阶段的产物,当时它满足了消费者一次性购齐的需求,成为时代宠儿。但如今渠道极大丰富,线上有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线下有便利店、生鲜店、零食店、烘焙店等,这些新渠道充分满足了顾客的各种购物需求,大卖场自然被时代淘汰。

大卖场调改效果不佳

有人认为大卖场通过胖改、加工食品改造、自有品牌研发等手段能提升人气和业绩。但胖改或加工食品调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调改后顾客过了新鲜期业绩往往不佳,且增加员工、加工品类损耗、改造费用和新增设备摊销等成本,营业利润净增部分能否覆盖这些费用增加并不乐观。

自有品牌研发也面临诸多问题,市场上除胖东来、奥乐齐和山姆外,很少有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被消费者认可。自有品牌运营需要市场调研、研发设计、驻场品控等一系列流程控制,多数零售商只是为了做自有品牌而做,难以成功。

大卖场的未来:拆解与重构

未来三至五年,大卖场的主要趋势是被拆解。酒类有1919、酒便利等;零食品类有零食很忙、好想来等;水果店和蔬菜店也遍布大街小巷,这些都是从大卖场拆解下来的业态。剩下的品类也将很快被专业的品类杀手替代。

这一趋势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日益细分和个性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大卖场一站式购齐,更倾向于到专业、专注的店铺挑选符合自己口味和需求的商品。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酒类、零食、水果蔬菜等品类,未来还可能延伸到家居用品、冻品、粮油副食等更多品类。

对于零售商来说,拥抱变革、积极转型,打造专业品类店铺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些能敏锐捕捉市场变化、迅速调整战略、将单一品类做到极致的零售商,将以更精准的定位和更专业的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变革中脱颖而出;而固守大卖场模式、未能及时转型的零售商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大卖场的拆解与重构是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时代在前进,零售业也在不断演变。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