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之中,谁是中国商业地产的坚韧王者?
日期:2025-04-25 10:13:47 / 人气:17
2024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冰与火考验。市场环境的变化如同潮水退去,让不同企业的真实底色显露无遗。在这一年里,销售主导型开发商遭遇了利润断崖、资产减值、融资受阻的多重困境,而运营导向型企业则凭借租金稳定增长、EBITDA稳步上升与财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
利润断崖与现金流的两极分化

2024年,商业地产行业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一种近乎“断层式”的对比。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宝龙地产、大悦城控股等企业因销售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局限,陷入了巨额亏损的泥潭。相反,华润置地、龙湖集团、恒隆地产等运营导向型企业,则凭借稳定的租金收入,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这种分化不仅反映了市场环境的严峻,更凸显了商业模式差异在高压之下的结构性体现。
租金收入,这一在传统开发商眼中被视为“边角料”的收入来源,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却成为了唯一可以穿越周期的可验证现金流。华润置地、新城控股、龙湖集团等企业凭借购物中心等商业项目的稳定运营,实现了租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EBITDA成为新的价值锚点
在净利润频繁失真的环境下,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成为了判断企业“借债能力”的真实底座。龙湖集团、华润置地、恒隆地产等企业凭借较高的EBITDA和稳定的现金流,展现出了较强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那些EBITDA利息覆盖能力偏弱的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财务压力。
财务结构决定抗风险能力
在偿债窗口越来越短的周期里,财务结构成为了决定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因素。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EBITDA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成为了衡量企业财务稳健性的重要标准。华润置地、恒隆地产等企业凭借较低的净负债率和较高的现金短债比,保持了良好的财务结构,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收租”到“好租”:租金结构决定资产价值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资产,不是租出去的面积,而是收得稳的现金。华润置地的“万象系”、龙湖的“天街系”等城市级商场群,凭借清晰的产品层级化、品牌+坪效的双向拉升以及稳健的现金流结构,成为了资本市场眼中的优质资产。而那些过度依赖三四线城市、租金增长可持续性存在压力的项目,则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战略模式的再分层:从项目思维到系统能力
2024年财报的背后,藏着一场更深层的战略分化。太古地产、恒隆地产等纯运营主义企业,凭借高规格重运营、低杠杆、稳回报的“慢增长”路径,形成了高度金融化的资产结构。华润置地、龙湖集团等企业则从地产集团向平台型资产管理人转化,形成了“开发-运营-证券化”的资本闭环。而万科、宝龙、新城等企业则在新旧逻辑间反复横跳,尚未形成自洽闭环的战略模型。
估值模型正在重写:地产行业告别经验主义
2024年,商业地产的估值逻辑已悄然改写。资本市场不再相信故事,而只相信现金流。购物中心等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成为了少数仍可获得正向估值预期的资产。而那些不能持续兑现租金的资产,则失去了估值逻辑。
未来,谁能把空间变成现金,谁就拥有下一个周期的主动权。而这场从资产比拼转向组织升级的深刻变革,也将决定谁将成为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坚韧王者。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李琼:从春晚红星到复出之路04-27
- 诺一:从“国民儿子”到中法文...04-27
- “总裁夫人”马筱梅步步为营,S...04-27
- 好男人“梁宽植”的现实人生:韩...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