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 “错付” 赵诣: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褪去后的公募困局

日期:2025-07-29 11:40:29 / 人气:9


2022 年 10 月,泉果基金首只公募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首日大卖 85 亿元的盛况犹在眼前,短短两年多后,这家由东方红资管老将王国斌、任莉联手创立的个人系公募,却面临着明星基金经理赵诣业绩滑坡、产品规模缩水、固收产品清盘的多重困境。当赵诣管理的泉果旭源截至 2025 年 7 月亏损近 20%,首批投资者即将迎来三年锁定期结束,泉果基金 “错付” 赵诣的争议浮出水面 —— 这场明星基金经理与明星平台的联姻,为何没能复制东方红的辉煌,反而陷入增长困局?
一、从高光开局到势能衰减:泉果基金的规模滑铁卢
泉果基金的成立本是公募行业的一段佳话。2022 年,王国斌与任莉带着东方红资管的投研与销售基因,联合创立泉果基金,股权激励机制的落地更让市场对其充满期待。随后引进的赵诣堪称 “王炸”—— 这位 2020 年以 162% 收益率斩获全市场冠军的基金经理,当时管理规模达 400 亿元,其加盟让泉果基金刚成立就站在了行业聚光灯下。
2022 年 10 月泉果旭源的发行堪称现象级。在招行、邮储银行等渠道力推下,该基金首日募资 85 亿元,最终规模近 100 亿元,创造了同期低迷市场中的发行奇迹。彼时市场普遍认为,王国斌的投研体系 + 赵诣的明星效应,将让泉果基金快速跻身头部公募行列。
但辉煌未能延续。泉果旭源成立后的业绩表现平平:2023 年一季度微涨 1.48%,二季度即亏损 5.23%,这种波动直接影响了后续产品发行。2023 年 6 月刚登峰管理的产品募资仅 20 亿元,2023 年底钱思佳产品规模降至 7 亿元,2024 年 9 月孙伟不得不以发起式基金形式发行产品,首募规模仅 0.62 亿元。固收产品的尝试同样遇挫:2024 年 4 月成立的泉果泰岩规模 20 亿元,短短一年后清盘;6 月成立的泉果泰然从 40 亿元缩水至 0.8 亿元。
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泉果基金非货管理规模 163.96 亿元,排名行业第 108 位。这个规模虽高于中庚、朱雀等同类个人系公募,但背后暗藏隐忧:大部分产品为三年持有期,首批投资者即将解锁,泉果旭源近 20% 的亏损可能引发大规模赎回,公司规模面临严峻考验。
二、赵诣的 “路径依赖”:从冠军基金经理到业绩滑铁卢
赵诣的业绩滑坡是泉果基金困境的核心。这位曾靠新能源一战成名的基金经理,在泉果基金近三年的管理中,未能复制过往辉煌,其管理的泉果旭源截至 2025 年 7 月亏损近 20%,较基准超额收益 - 33.5%,期间最大回撤达 46.93%,这样的表现与 “冠军” 标签相去甚远。
过度依赖新能源是赵诣业绩滑坡的直接原因。2020 年的冠军业绩源于其对新能源产业链的重仓 —— 动力电池、光伏上下游龙头股贡献了主要收益。但 2023 年后,新能源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渗透率见顶、估值回调等多重压力,行业逻辑已发生根本变化。然而赵诣仍坚守新能源赛道,2023 年其重仓股中新能源标的占比仍超 60%,这种 “路径依赖” 让产品净值随行业周期深度调整,当年亏损达 26%。
市场适应性不足暴露投资框架局限。赵诣一直否认 “新能源基金经理” 标签,强调自己是 “景气行业 + 优质龙头” 的全市场投资者,其机械研究员出身的背景也让市场期待他能在更多领域挖掘机会。但事实是,在 2023 年 AI 产业链、机器人、军工等成长板块轮动行情中,赵诣未能及时布局;即使 2024 年调整仓位加入腾讯、美团等港股互联网龙头,新能源仓位仍居高不下,全年收益仅 1.89%,跑输同期偏股基金指数。
对行业周期的误判加剧了业绩压力。2024 年二季报中,赵诣仍将新能源视为 “困境反转方向”,但未能在行业深度调整时及时降低仓位。这种操作与他宣称的 “长坡厚雪、行业格局优化” 理念相悖 —— 当新能源从 “高景气” 转入 “调整期”,固执坚守反而暴露了其对周期判断的滞后。正如市场分析所言:“赵诣在新能源顺境时乘风而起,但在逆境中未能展现破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赵诣的业绩波动并非孤例。其在泉果的同事刚登峰、钱思佳虽业绩微盈,但也未能跑出超额收益。这三位基金经理均带有明显的东方红资管烙印 —— 偏好大行业白马股,围绕沪深 300 做指数增强,在行情好时能跟上指数,但难以在风格切换中脱颖而出。当市场风格转向低估值、红利时,这种投资框架的局限性被进一步放大。
三、个人系公募的宿命:高依赖与低容错的双重挑战
泉果基金的困境本质上是个人系公募发展模式的缩影。这类公司普遍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和核心创始人,投研平台尚未成熟,一旦核心人物业绩波动,公司就会陷入被动。
明星依赖症是个人系公募的通病。泉果基金成立之初几乎将宝押在赵诣身上,首只产品即由其管理,规模占公司初期总规模的 100%。这种 “一人系” 模式风险极高 —— 当赵诣业绩下滑,公司缺乏其他明星基金经理承接规模,只能眼睁睁看着产品募资能力衰减。对比来看,头部公募往往有多个明星基金经理支撑,单个经理业绩波动对公司影响有限,而泉果基金直到 2024 年才逐步引入其他基金经理,节奏明显滞后。
三年持有期产品的双刃剑效应。王国斌将东方红资管的 “长钱” 理念带入泉果,多只产品设置三年持有期,初衷是让基金经理免受短期赎回干扰。但当业绩不佳时,这种设计反而成为投资者的 “枷锁”,加剧了不满情绪。泉果旭源近 20% 的亏损意味着首批投资者即将面临 “割肉赎回” 还是 “继续持有” 的艰难选择,无论哪种选择,对泉果基金的规模和口碑都是考验。
投研平台支撑不足放大了个人风险。与东方红资管等大型公募相比,泉果基金的投研团队规模有限,难以覆盖全行业深度研究。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更依赖个人能力,当市场风格超出其能力圈时,缺乏平台资源支持调整。赵诣在新能源之外的布局乏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泉果投研平台在跨行业研究上的短板。
从行业视角看,个人系公募的发展路径已被多次验证:以固收为基的公司更易稳健增长,而依赖权益明星的公司往往大起大落。鹏扬基金靠债基做到千亿规模,惠升、蜂巢等也以固收为基本盘;反观泓德、睿远等主打权益的个人系公募,都经历过 “明星闪耀 - 业绩滑坡 - 规模缩水” 的循环。中庚基金曾靠丘栋荣的深度价值风格崛起,但在其离职后规模快速下滑,这无不印证个人系公募 “成也明星,败也明星” 的宿命。
泉果基金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加剧了风险。在成立初期即重兵布局权益产品,且以波动性强的成长风格为主,这种策略虽可能快速做大规模,但也放大了业绩波动风险。当核心基金经理业绩不及预期,公司缺乏固收等稳定资产 “压舱石”,只能被动承受规模缩水压力 —— 泉果泰岩的清盘和泉果泰然的规模暴跌,恰恰说明其固收布局未能及时补位。
四、破局之路:从 “明星依赖” 到 “平台赋能” 的转型
泉果基金的困境并非无解,但需要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面调整。对于这家仍处创业期的公募而言,当务之急是打破对单个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构建真正的平台化投研能力。
投研体系的迭代是关键。王国斌的东方红经验需要与市场新变化结合,在保持价值投资底色的同时,强化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覆盖。针对当前基金经理能力圈集中的问题,可通过引进细分行业专家、加强外部研究合作等方式,弥补 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研究短板,为基金经理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产品策略的平衡至关重要。借鉴鹏扬基金的发展路径,泉果需加快固收产品布局,打造稳定的规模基本盘。当前泉果泰然规模虽小,但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业绩口碑,逐步建立投资者信任。在权益产品上,可适当降低持有期门槛,增加开放式产品供给,通过业绩口碑吸引长期资金,而非依赖渠道强制锁定。
基金经理的风格互补是必要举措。过度集中于成长和质量价值风格,让泉果在市场风格切换时被动。未来可引进擅长低估值、红利等风格的基金经理,形成多元风格矩阵,降低单一风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正如行业案例所示:“个人系公募的生命力在于风格的多样性,而非明星的唯一性。”
投资者教育的深化也不可或缺。三年持有期产品需要建立在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和策略的深度认同上,而非单纯依赖渠道销售。泉果基金需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清晰传递投资理念和风险收益特征,让投资者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减少业绩波动时的赎回压力。
结语:光环褪去后的成长阵痛
泉果基金 “错付” 赵诣的故事,是公募行业明星逻辑失灵的典型案例。当新能源行情退潮,当个人能力难以对抗市场周期,曾经的光环难免褪色。但这并非终点 —— 对于泉果基金而言,当前的困境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
个人系公募的发展从来不是坦途,从泓德到睿远,从丘栋荣到赵诣,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波动始终是悬顶之剑。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公司,最终都实现了从 “人治” 到 “法治” 的跨越,即建立不依赖个人的投研体系和风控机制。
泉果基金仍有翻盘机会:王国斌的投研积淀、任莉的渠道资源、部分产品的微盈基础,都是其东山再起的筹码。但前提是必须正视 “错付” 的教训 —— 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终会褪去,只有平台化的投研能力、多元化的风格布局、稳定的业绩输出,才能让个人系公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真正立足。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 “错付” 也敲响警钟:盲目追逐明星经理不如关注平台实力,短期业绩光环不如长期策略韧性。# 泉果 “错付” 赵诣: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褪去后的公募困局
2022 年 10 月,泉果基金首只公募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首日大卖 85 亿元的盛况还历历在目,两年后的今天,这家由东方红资管老将王国斌、任莉联手创立的明星公募,却面临着业绩滑坡、规模缩水、产品清盘的多重挑战。核心问题出在明星基金经理赵诣身上 —— 这位曾以 162% 收益率斩获 2020 年全市场冠军的基金经理,在泉果管理的产品近三年亏损近 20%,让市场不禁发问:泉果基金是否 “错付” 了赵诣?这场明星基金经理与明星平台的联姻,为何没能复制预期中的辉煌?
一、梦幻开局与现实困境:泉果基金的势能衰减之路
泉果基金的成立自带 “顶配” 光环。2022 年,王国斌与任莉带着东方红资管的投研体系与销售基因创立泉果基金,股权激励机制的落地更打破了传统公募的体制束缚。随后引入的赵诣堪称 “点睛之笔”—— 这位彼时管理规模 400 亿元、手握年度业绩冠军头衔的基金经理,让泉果基金刚成立就站在了行业金字塔尖。
2022 年 10 月泉果旭源的发行堪称公募史上的 “逆市奇迹”。在 A 股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该基金凭借王国斌的投研背书、赵诣的明星效应以及招行等渠道的强力推广,首日募资 85 亿元,最终规模锁定 99 亿元。当时市场普遍认为,这套 “东方红班底 + 冠军基金经理” 的组合,将推动泉果基金快速跻身头部阵营。
但辉煌如烟火般短暂。泉果旭源成立后的业绩表现远不及预期:2023 年一季度微涨 1.48%,二季度即亏损 5.23%,这种波动直接传导至后续产品发行。2023 年 6 月刚登峰管理的首只产品募资仅 20 亿元,较泉果旭源缩水近八成;2023 年底钱思佳产品规模降至 7 亿元;2024 年 9 月孙伟的产品不得不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首募规模仅 0.62 亿元。固收产品的尝试同样遇挫,2024 年 4 月成立的泉果泰岩(规模 20 亿元)一年后清盘,6 月成立的泉果泰然从 40 亿元缩水至 0.8 亿元。
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泉果基金非货管理规模 163.96 亿元,排名行业第 108 位。这个规模虽高于中庚、朱雀等同类个人系公募,但隐患暗藏:公司规模中八成来自赵诣管理的泉果旭源,而该基金首批投资者即将在 2025 年 10 月度过三年锁定期,近 20% 的亏损可能引发大规模赎回,公司规模面临 “断崖式” 下滑风险。
二、赵诣的 “冠军魔咒”:从新能源巅峰到风格困局
赵诣的业绩滑坡是泉果基金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这位曾以 “新能源押注” 一战封神的基金经理,在泉果基金的近三年任期内,未能延续过往神话,其管理的泉果旭源不仅亏损近 20%,较基准的超额收益更是低至 - 33.5%,最大回撤达 46.93%,这样的表现与 “冠军” 头衔形成强烈反差。
过度依赖新能源赛道是业绩滑坡的直接诱因。2020 年赵诣管理的农银汇理工业 4.0 基金以 162% 收益率夺冠,核心原因是重仓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龙头股。但 2023 年后,新能源行业逻辑发生根本变化:产能过剩、渗透率见顶、估值回调等问题集中爆发,行业从 “高景气” 转入 “调整期”。然而赵诣仍坚守新能源,2023 年其重仓股中新能源标的占比超 60%,这种 “路径依赖” 导致产品净值随行业周期深度调整,当年亏损达 26%。
投资框架的局限性在风格切换中暴露无遗。赵诣一直否认 “新能源基金经理” 标签,强调自己遵循 “景气行业、优质龙头、长期持有” 的全市场投资框架。但事实证明,其框架在行业周期切换时适应性不足:2023 年 AI 产业链、机器人等成长板块轮番上涨,赵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