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外企柜姐:在行业变革中被抛弃的旧时代符号
日期:2025-07-29 11:41:23 / 人气:13

当雅诗兰黛的裁员名单从 1800 人扩大到 7000 人,当欧莱雅香港分部裁撤超 200 名员工仅剩骨架团队,当屈臣氏柜姐张冉拿着十年未涨的工资面对撤柜通知时,一个曾经象征着时尚与体面的职业群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美妆外企柜姐 —— 这个伴随中国消费升级黄金时代成长的职业,在电商洪流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正逐渐从品牌的 “形象代言人” 沦为 “成本削减对象”。她们的困境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美妆行业渠道变革的缩影。
裁员风暴:从体面到隐蔽的生存挤压
美妆外企的裁员从未如此密集而猛烈。2025 年上半年,从宝洁宣布裁撤 7000 个非制造岗位,到科蒂计划削减 7000 个职位,再到联合利华已减少约 6000 个全职岗位,一系列裁员计划勾勒出行业寒冬的图景。对于一线柜姐而言,这场风暴并非以直接解雇的粗暴方式降临,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的悄然调整,让她们在无奈中主动离场。
屈臣氏推行的 “奖金池” 制度成为压垮柜姐的第一根稻草。这套新薪酬体系将个人提成改为店铺等级奖金制,任务完成后先由管理层抽成,剩余部分再分配给员工。实际运行中,柜姐收入普遍减少 2000 元以上,部分甚至腰斩。更严苛的是多维考核要求 —— 护肤、彩妆、跨境产品、健康产品等都需达标,否则将被拉入 “小黑屋” 写计划、罚抄话术,甚至承担打扫卫生等非销售工作。这种 “软裁员” 手段比直接解雇更隐蔽,却同样有效 —— 受不了低薪和羞辱的员工只能主动离职,企业无需支付赔偿金。
调岗则成为另一种隐性挤压手段。雅诗兰黛前店长周洋遭遇的 “跨城调岗” 并非个案,将员工从城市一头调至另一头,单程通勤超 1 小时,迫使难以承受的员工自动离职。办公室白领同样未能幸免,联合利华部分销售岗位被调至仓库管理,不同意则按单方解除合同处理,这种 “岗位消失术” 正在外企中蔓延。据业内人士透露,此类柔性裁员手段的运用规模,远超公开宣布的裁员数量,形成 “明减 7000,暗裁上万” 的局面。
薪酬与尊严的双重失落让柜姐群体加速流失。张冉在屈臣氏十年工资仅涨 2000 元,而新制度下连基础生活都难以保障;晓月为完成 99 元年卡任务 “做梦都在办卡”,最终却发现亲友的会员卡成了业绩泡沫;更有柜姐在付出一小时产品讲解后,眼睁睁看着顾客转向美团下单 —— 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失衡,正在摧毁这个职业曾经的吸引力。
渠道革命:电商洪流中的价值重构
柜姐群体的困境本质上是渠道权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当宝洁官宣 “抖音为中国增长最快渠道”,当雅诗兰黛中国大陆增长点完全依赖线上,当屈臣氏柜姐看着外卖订单 “库库走” 却颗粒无收时,线下专柜的价值已被彻底重构。传统柜姐的职能 —— 产品展示、销售转化、品牌形象维护,正在被直播间、电商详情页和算法推荐逐步替代。
外卖平台的即时零售模式彻底颠覆了线下销售逻辑。淘宝官方旗舰店 79 元的补水喷雾,柜姐需叠加多重优惠才能卖到 49 元;89 元一盒的面膜,线下两盒 98 元的促销仍难敌电商大促。更致命的是,第三方平台订单不计入柜姐业绩,导致 “守店等于零收入” 的荒诞局面。屈臣氏柜姐常青无奈表示:“一早上只能看着外卖订单跳,自己赚不到钱还要挨骂。” 为挽业绩,柜姐们被迫发展出复杂的 “私域引流术”—— 让顾客加企业微信发链接,或扫导购码下单,这种绕路行为恰恰暴露了线下渠道的被动处境。
品牌战略重心的转移进一步边缘化线下团队。2024 年底宝洁全面转向抖音运营,美容部门 CEO 公开表示线上份额持续增长;屈臣氏给门店设定直播 KPI,要求柜姐化身主播;雅诗兰黛集团将资源集中在大促节点和线上销售,线下门店沦为 “自提网点”。这种转型对传统柜姐提出了全新要求 —— 不仅要会推销产品,还要懂直播话术、玩流量运营,但企业既未提供系统培训,也未调整考核机制,导致大量柜姐陷入 “做不好直播就被淘汰” 的困境。
数字化工具的滥用则加剧了职业尊严的丧失。屈臣氏推行的 “奖金池抽成制” 让管理层拿走大头,基层柜姐收入腰斩;业绩不达标者被拉进 “小黑屋” 写检讨、罚抄话术;企业微信成了广告群发器,晓月坦言自己都不了解推送产品的功效。这种 “重管控轻赋能” 的数字化转型,将柜姐异化为执行算法指令的工具,彻底抹杀了面对面服务的温度与价值。
转型困局:从销售机器到美妆顾问的艰难跨越
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柜姐群体正分裂为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一部分在制度挤压下被迫离场,另一部分则在主动转型中寻找新机。这场分化的核心在于能否完成从 “销售机器” 到 “美妆顾问” 的身份转变,而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传统柜姐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快速失效。过去依赖的 “话术复制”“逼单技巧” 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失去作用,消费者通过小红书、抖音早已做足功课,线下咨询更关注专业解答而非推销。某雅诗兰黛柜姐在小红书发布 “有问必答” 帖,虽仅获 8 个点赞却收到 200 多条真实咨询,评论区持续互动 5 个月,这种 “专业信任” 远比群发广告更有价值。但多数柜姐缺乏系统的美妆知识培训,难以应对成分对比、功效分析等专业提问,只能沦为折扣信息的传声筒。
企业的转型支持严重缺位加剧了转型难度。当品牌战略转向线上时,既未给柜姐提供内容创作、流量运营的培训,也未建立与之匹配的薪酬体系。屈臣氏柜姐既要完成线下销售,又要承担直播 KPI,却没有额外激励;雅诗兰黛要求柜姐运营私域,却未明确客户归属与提成规则,导致 “辛辛苦苦引流,离职后客户全归公司” 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讽刺的是,许多企业将 “数字化转型” 作为裁员借口,用算法考核淘汰老员工,却不愿投入资源培养新型人才。
少数成功转型的案例揭示了职业进化的方向。一位离职柜姐发布 “已离职随便问” 的帖子,凭借坦诚态度收获大量咨询;另一位八年资深柜姐通过持续解答专业问题,建立起个人 IP,实现从柜姐到美妆博主的转型;还有柜姐利用企业微信精准服务高净值客户,提供一对一护肤方案,收入反超从前。这些案例证明,柜姐的核心价值不应是推销产品,而应是提供专业咨询、建立情感连接 —— 正如雅诗・兰黛夫人的理念:“抚摸顾客的脸,你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这种转型需要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企业需要将柜姐从 “成本中心” 重新定义为 “价值中心”,建立 “专业能力 + 流量运营” 的复合评价体系;柜姐则需要摆脱 “打工者思维”,主动积累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消费者也应认识到优质服务的价值,愿意为专业咨询买单。只有形成这样的正向循环,柜姐职业才能在变革中重生。
美妆外企柜姐的困境是零售业渠道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当雅诗兰黛削减线下团队、宝洁押注抖音时,被抛弃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更是一套过时的渠道逻辑。那些在裁员潮中失去工作的柜姐,既是行业变革的牺牲品,也是时代进步的注脚。而留下来的人,正站在职业进化的十字路口 —— 要么成为懂流量、有专业的新型美妆顾问,要么在算法与电商的双重挤压下彻底消失。这场转型的成败,不仅关乎百万柜姐的生计,更决定着美妆行业能否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美妆外企柜姐:在行业变革中被抛...07-29
- 比音勒芬:从“衣中茅台”到业绩...07-29
- 泉果 “错付” 赵诣:明星基金经...07-29
- 私募量化策略业绩分化:中小盘行...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