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到底好不好?

日期:2025-08-07 15:26:21 / 人气:7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习惯一心多用,认为这样能获得更多体验,觉得“划算”;也有人认为做事应一心一意。那么,一心多用究竟好不好呢?这需要从大脑处理任务的机制来分析。

大脑处理任务的机制

大脑处理任务时,涉及感知、记忆、推理、语言和决策等活动,需要多个脑区和神经网络协同运作。感觉皮层接受外部刺激,如视觉、听觉;丘脑对信号进行初筛和传递;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负责分析、决策、执行和注意力分配;颞叶与海马体负责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基底神经节负责习惯性动作和自动化动作的处理,如走路、骑自行车;运动皮层负责执行和输出动作,如说话、打字;小脑负责调节动作的协调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大脑处理多个任务的方式

认知资源与加工类型

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处理任务需占用认知资源,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资源越多,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刺激就无法得到加工。人类大脑对信息加工存在两类:意识控制的加工和自动化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需要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参与,可由大脑分配和调整注意力资源,比如决定复习数学还是语文;自动化加工不需要太多认知资源,无需注意力参与,可自动进行,如走路。经过充分练习,一些原本意识控制的加工可转化为自动化加工,初学者不宜一心二用,而老手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风景等,因为这些活动已成为程序性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

不同任务类型的心多用情况

 • 低认知负荷任务:对于低认知负荷的任务,如自动化任务、体力劳动、家务劳动,或听熟悉的歌、看熟悉的电视剧,是可以多线同时进行的。因为自动化加工任务唤起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作,高认知负荷任务激活前额叶和顶叶皮层,二者激活的脑区不同,相互干扰较少。

 • 高认知负荷任务:如果多个任务都是认知密集型,大脑需通过前额叶和顶叶分配认知资源,注意力分散到多个任务上,每个任务获得的资源就会变少。当多个高认知负荷任务存在竞争关系(所需认知资源相似)时,如同时做英语听力和听讲座,任务表现会相互干扰,导致每个任务都做不好。实际上,大脑无法真正同时处理多个认知密集型任务,所谓的一心多用往往是“一心一用”的快速切换,切换任务时大脑会产生“认知残留”,长时间如此会增加认知负担,引起疲劳、焦虑等问题。

一心多用的具体情况分析

 • 简单机械或自动化任务:如果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或者熟悉的自动化任务,可以一心多用,例如一边做家务一边听故事,一边玩“连连看”一边看《甄嬛传》。

 • 启动困难的任务:对于一些启动困难的任务,可以利用不占用认知资源的“一心多用”小把戏来启动。比如背英语书枯燥拖延时,可以先一边捶腿一边读单词,等读进去了自然就会忘记捶腿。

 • 认知密集型任务:对于认知密集型任务,最好做到一心一用。长期一心多用不仅影响效率,还对身心健康不利,会使大脑不断重启新任务,导致皮质醇上升。而在一心一用的专注状态下,大脑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提高效率与创造力,增强个人成就感,对身心健康也有利。比如写作时高度专注进入心流状态的鹿老师,效率与创作力都得到提升。

一心多用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任务的类型和复杂程度来决定是否适合一心多用。对于低认知负荷和启动困难的任务,一心多用可能有一定益处;但对于认知密集型任务,一心一用更为合适。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