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大牌”:厂商关系的了断与变革

日期:2025-11-15 11:31:57 / 人气:5



本文已获得授权,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刘春雄,头图来自:AI生成

近两年厂商关系变化很大,过去20多年的厂商关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我有一个比喻:2024年是厂商“恐婚年”,2025年是厂商“离婚年”。如果把厂商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的话,2024年厂家招不到商,经销商不接盘;2025年厂商解除合作关系则非常普遍。

尤其引人注意的现象,我称为“清空大牌”现象,且越演越烈。初期我认为是个案,当个案越来越多时,就成为普遍现象,甚至代表了品牌与渠道变化的趋势。

什么是“清空大牌”?就是经销商放弃所有一线品牌,但仍然在经营其它品牌。如果完全从经销领域撤退,放弃经销,还不能称为“清空大牌”。尽管厂商放弃经销商现象也很普遍。

今年第一次听到经销商说“清空大牌”时,我非常吃惊,以为经销商个人发生了什么大的变故。有一家经销商跟我说,经销某一线品牌去年得大奖,今年准备放弃,我还不信,直到看了临期品仓库才真信了——如果厂家不对占一半仓库面积的临期品补助,他肯定会放弃。我在一个经销商大会上讲了这种现象后,有经销商私下交流称“说得太对了,我就全部放弃了”。

“清空大牌”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某个自媒体平台的朋友跟我说,好多市场已经长期招不到经销商。可见,“清空大牌”已经势成烈火,只是因为一线大牌的渠道赢利情况有别,还没有演变成灾难。“清空大牌”却仍经营其它品牌,这种现象绝不一般,隐藏着渠道和经销模式变化的某种信号。

一、厂商越来越不同频

深度分销早期,厂商是高度同频的,双方的目标只有一个:增长。销量增长,意味着利润增长,而经销商作为生意人,最在意的就是利润。

大概在2010年左右,厂商关系有一次变化,核心是对待商超的态度。当时有一种说法:一线大牌70%的销量在商超,但70%的利润在小店。利润与销量在不同类型市场。对一线大牌而言,不计代价做商超是必然选择;但对经销商来说,没有利润,要销量何用?

此时,一线大牌开始按市场分类运营:省会以上城市,甚至比较好的地市级城市,厂家直接承担订单职能,经销商只承担“垫资”和配送职能,成为有限职能经销商;而县级市场,经销商仍然是全职能经销商。

现在是深度分销以来厂商关系的第三次大变化,原因有两个:一是新供应链出现,商超调改店和零售集合店等大量厂店直供的供应链,导致经销商销量锐减且会持续下降;二是缩量时代,厂家被“增长绑架”,不计代价保销量、保上市报表,最终导致价盘崩了。

价盘崩了,是经销商“清空大牌”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以来,我一直对见到的老板们说“价盘第一,销量第二”,但谁愿意承担第一个销量下滑的罪责呢?越是经销商不愿干、销量下滑,厂家就越重视线上销量,而提高线上销量最快的办法就是大单品降价或促销,这又带来价格盘的更大混乱。价盘混乱,让经销商看不到赢利的希望——不是一家、短期看不到希望,而是大批经销商、持续很长时间看不到希望,于是只能选择“清空”。需要注意的是,清空个别大牌与“清空大牌”是两回事,个案与现象的区别在于,现象代表一种趋势。

二、一线大牌可口可乐化

“可口可乐化”是我命名的一种现象。在快消品领域,可口可乐绝对是第一品牌,其地位无可争议。但你见过哪个零售店卖可口可乐赚钱,哪个代理商经销可口可乐赚钱?可口可乐的分销模式很独特,有人称其为深度分销,这容易造成误解,实际上可口可乐只能称为直供模式,它是没有经销商的深度分销,而新供应链模式其实就是厂家直供零售店。

商超调改店未来的商品结构大致是:自有品牌50%左右,差异化产品25%左右,一线大牌25%左右。一线品牌仍然是商超调改店的引流产品,这在国外也是如此。全民皆知的引流产品,怎么可能有经销高毛利?

中国的一线品牌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级规模,且随着中国零售市场进入缩量时代,两者结合使得一线大牌的可口可乐化不可避免。一线大牌因是大牌,消费者有需求,零售店不得不卖;但因价格透明,所有渠道商都没有利润,经销商积极性不高。消费者愿意买、零售商不得不卖、经销商不愿意经销,这就是一线大牌可口可乐化必然面临的困境。一线大牌可口可乐化,是对一线大牌的考验,经受得住考验,才会向可口可乐靠拢。

三、价盘混乱,管理问题还是变革时机?

价盘混乱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值得思考。对于现有渠道格局而言,绝对不是好事,但中国渠道变革的时刻,哪一次没有价盘混乱?2000年前后商超崛起时,因价格体系与传统流通有别造成价盘混乱,早期流通商也抵制过;2010年前后电商崛起时,因价盘混乱,厂家和传统经销商抵制过;B2b平台、即时零售、新供应链时期,都出现过价盘混乱。

价盘混乱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渠道控价不力,属管理问题;二是渠道变革时机到来,需要迎接变革。目前两者兼有。

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可描述为“缩量时代的结构性增长”:

一是总量上讲是缩量时代,缩量的主体是大单品。一线大牌之所以是大牌,就是大单品的销量足够大。一线大牌的大单品缩量无解,其实2013年快消各行业的总量就已达到历史顶峰,但大单品仍在增长,通过挤压二三四线品牌带来增长,所以尽管已进入缩量时代,一线大牌对缩量无感。现在是缩量时代巨头间的内卷,既不能带来任何增长,也打不垮竞品,只会相互伤害,影响的不仅是厂家的销量和利润,还有价盘的混乱和经销商对一线大牌的信心。

二是分众产品的增长。大单品是大众产品,可口可乐就是大众产品,是所有消费者的最大公约数;分众产品不适合大众,不适合深度分销,但渠道有增长、有利润。虽然单一品牌销量不如一线大牌,但只要代理了小品类冠军,地位就比较稳固。

四、一线大牌进入成熟

国内市场,一线大牌的好日子到头了。当成长没有了,就进入了成熟期。中国人讲营销,往往是4P,而欧美日其实是1P营销——1P就是产品(Product)和品牌,价格是产品的一部分,渠道是第三方平台,C端促销被商超屏蔽。1P营销就是成熟期的营销。

商超调性以及未来的渠道变化,决定了一线大牌迟早进入1P营销,早做布局、铺垫较好:

第一、像可口可乐一样强化品牌力。既然要可口可乐化,必须要有像可口可乐一样的品牌力才能生存。

第二、把分销交给第三方B2b平台。反正现在B2b平台都在以二批形式配送一线大牌,不如与B2b平台战略合作,这也是B2b平台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从这个角度讲,一线大牌要慢慢从深度分销有序撤退——注意,是有序撤退。

第三、抓住高势能渠道,把动力渠道交给第三方。商超调改店、零食集合店、电商旗舰店都是高势能渠道,是渠道制高点。抓住少数高势能渠道,把动能渠道交给第三方平台。

第四、进入国际市场。大众产品容量有限,不要把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视为常态。

第五、收购分众品牌。可口可乐、宝洁的成长,就是一部全世界范围内的收购史。一线品牌做分众不是好主意,分众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漏网之鱼”,且往往是“有老大,无老二”,一线大牌做分众会很尴尬——单个分众不够塞牙缝,但分众加起来又很大。

成长期一定是增长导向,成熟期一定是利润导向,要适应这种转变。

五、传统厂商关系迎来了断时刻

清空大牌,意味着经销商与过去作了一个了断。靠做大增长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深度分销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不要抱怨,不要怀念过去,要向前进。

未来的市场格局,不是一线二线品牌之争,而是大众、分众和小众的格局。一线大牌做大众,小众太小,分众才是经销商的重点。分众产品无法做品牌,无法做深度分销,此时高势能场景就非常重要——既能驱动C端(IP驱动),又能驱动b端(渠道驱动)。因此,以高势能场景为抓手的场景营销,成为经销商的必然选择。

此时的经销商,职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不能叫经销商了,应该叫运营商。我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经销商未来有两大方向:一是做第三方B2b平台;二是做分众产品的运营商。

六、双11比价:渠道博弈下的商家困境

“头一次,我这么想双11赶快结束。”11月上旬,第一个完整星期快要结束时,年度大促进入最后冲刺,Ruth却吐槽说,“下辈子不敢做电商了。”Ruth是一家品牌的电商运营,见证大促从热闹非凡走向沉寂,也经历业绩从大卖到内卷。今年,人们以为双11将在平静中结束时,比价风潮卷土重来,成为像Ruth一样的商家最头痛的难题。

比价让双11的火药味陡然上升,电商圈弥漫着紧张氛围。社交媒体上,有人问“巡价组的消息可靠吗”,有人称“已多次被罚快失业了”,也有人表示“瑟瑟发抖”。商家群里,有人分享被平台直接跟价的经历,有人因为商品下架,直言“老板都要灭了我”。Ruth说,母婴组同事在直播时,因平台价差被当场抓包,直接跟价还要罚款;小二告诉她,晚上直播要留人值班,务必检查竞对平台官旗和旗舰店的1件到手价、凑单价,都不能高。“我很想骂人,今年这个双11,折磨死我了!”

“控价组天天通报我”

从9月开始,品牌电商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天都在(和小二)扯皮。”一位商家称,前脚某平台5折券使品牌破价,后脚另一平台发补贴券,没多久其他平台小二就要求多平台同价。比价高潮出现在11月,大促临近,平台加强巡查监控,小二电话不分工作休息时间。“控价组天天通报我。”Ruth说,有次和家人吃饭时小二来电,孕期的她让婆婆颇为不满。

以往大促满减优惠由商家出资,品牌可自主决定折扣力度;今年双11平台一改常态,拿出真金白银独自或联合商家发优惠券。但不同平台营销节奏和折扣力度差异大,品牌难在全渠道保持统一价格。消费者看到的价差,可能是商家享受了不同平台的优惠(如抖音优惠券),但“平台小二不会管这些,只会让你拉齐价格”,不能让所在平台出现“高价”问题。

一家平台发优惠券后,其他平台小二很快会要求统一价格。据悉,不同平台内部有巡查团队,监控商家店铺的图片描述、详情页价格,甚至涉及直播口述、达播口述、隐藏福利等,许多环节已自动化,查到问题就转小二沟通。商家参与大促需测算每个链接的优惠券及券后价,衡量不同平台折扣率,且报名后平台活动优先级高于商家自主设置,无法临时修改价格和时段,计算过程并不容易。

一位商家称,原本在淘天能拿20%补贴,因京东采销比价只能放弃,想在淘天提价又不符合推流机制,最终商品无法推流;另一位商家则表示,晚上7点至12点直播时,为保证直播间低价,需同时段下架其他平台货品,过0点再上架。还有商家提到,抖音商品卡是正常价格,券多发在限时30分钟的直播中,而京东和天猫券时效24小时,因此抖音直播结束后需马上调整其他平台价格,确保全网同价。

库存“噌噌就被撸空了”

为避免比价,商家想出各种办法:不同平台设置不同赠品、货盘组合或直播间“拍1发2”(保持同价但叠加券后产品不同)。如沫檬建材旗舰店在京东主推马桶清洁剂,抖音为管道疏通剂;小熊旗舰店同一款和面机在不同平台盖子外观不同;不少品牌在抖音卖2/4瓶装,京东卖3/5瓶装。

但赠品等影响价格的因素也会被提醒,多位商家称小二要求不能堆叠赠品,取消返现和晒单等。10月下旬,一位商家参与某平台抽奖、抢红包等活动,被另一平台小二提醒“第一次发现10分钟内调整不落罚,否则对应型号前台玩法转化成价格,第二次发现全店型号转化,费用由品牌承担”。

错品机制并非总能奏效,大家电商家称行业主打单品少,按平台调整货品执行难,“他看到你在别的平台卖得好的品不给上,一样闹”,除非是华为、苹果这种量级,小二不敢动价格。若要保持全网同价,商家只能降低供应价格,考虑到毛利保护、推广费、平台扣点等事先约定,能动的只有“自己挣得少点儿”。降价有时是主动的,但更多是被动的,如暗券自动跟价、地区降价叠加折扣,尤其半夜设置的折扣没盯住,库存“噌噌就被用户撸空了”。

比价影响存在分化:中高价格段由品牌商家占据,头部品牌全网价格几乎一致,如家电领域海尔、格力、九阳的抖音直播间和京东店铺价格、赠品机制同步;许多中高价位品牌不仅放弃比价,反而涨价,娇韵诗双萃精华去年券后1191.03元,今年1251元且赠品减少;某湿厕纸品牌80抽8包去年卖99.64元,今年130.91元。

中低价格段以电商渠道为主的品牌成比价重灾区,一位商家称某平台费用占比40%左右,打折后难赚钱,但该平台是主力销售渠道,除非老板有魄力否则无法砍掉,因此即便面对平台严苛要求,也只能“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卖”,必须紧盯直播间改价或下架,“不然就太惨了”。不过也有商家退出平台优惠券活动,不怕全网比价。

“今年大家都急了”

一位大家电商家称比价并非今年才有,“但今年大家都急了”。经济低速和消费调整加剧商家存量竞争,平台下场发优惠券刺激用户囤货,更添紧张气息。直播和社交电商崛起后,货架电商常被当作“扛价平台”,主播会展示京东、天猫旗舰店价格,再用“地板价”逼单。

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家称,给货架电商供货需采销审核上下架商品,供货合同对价格有明确要求(如品牌方各渠道同款价格低于合作方视为违约),直播间跟价违规产生的费用由品牌承担。过去水大鱼大,商家抢增量;现在时代转身,平台拿真金白银补贴,谁也不想做冤大头。一位前京东采销负责人直言,有人给京东扣帽子,怒斥部分品牌搞“价格歧视”,把京东当“高价傻子”扛价。

11月7日,京东家电家居比价直播间中,消费者连线称某款电视京东自营比拼多多贵,采销核对后表示京东价格会在拼多多基础上打九折。相比其他平台,京东在比价中颇为高调,小红书帖子显示双11期间京东3C工区部分工位贴了“3C数码比价专席”标识和“不惧比价”标语;10月30日京东公众号推文标题强调“又好又便宜的11.11只在京东!”,一个“只”字体现叠加价格优势的信心。

有商家直言,天猫、京东、抖音电商三足鼎立,哪边也不能得罪。“现在平台自掏腰包做活动,只要不破价,其他平台不来找,我们是乐意的。”他说,“现在平台也算是出钱了,之前只吞不出。”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