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没人想成为“北宇树”了

日期:2025-11-09 14:35:09 / 人气:13


2025年上半年,具身研习社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调研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与宇树抗衡的北方头部企业是谁”。彼时市场聚焦“南北对标”,期待填补“北宇树”的头部空缺。但短短数月,赛道竞争格局剧烈迭代,市场关注点跳出单一对标框架,伴随竞争白热化,衍生出多维度分化的多元派系,评价标准也从“谁能对标宇树”转向对企业细分维度卡位能力的深度考量。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行业对头部企业空缺的填补期待,叠加资方与从业者的FOMO(错失恐惧)情绪,共同推动市场从“粗放对标”向“精细卡位”加速转型。
一、场景分化:工业派与商用派的“蛋糕之争”
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虽多元,但现阶段主要分为工业与商用两大类(家庭场景尚属后话),两派各执一词,拼的是商业可行性与市场蛋糕的大小。
工业派:“进厂光荣”背后的机遇与尴尬
工业派的商业逻辑清晰:工厂结构性用工矛盾客观存在,自动化升级不可逆,且结构化环境、标准化流程契合当下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几乎所有工业派企业都从巡检、运输等简单工作切入,仅少数尝试柔性非标任务——低门槛能提升应用成功率,符合工厂安全生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场景中企业不约而同选择轮式构型,放弃双足,因双足存在不稳定性与移动速度慢的痛点,智元近期工厂规模部署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但工业派面临结构性矛盾:工厂用工缺口多集中于柔性非标岗位,而人形机器人擅长的运输、巡检,AGV与机械臂已做得“又快又好”,相比之下更贵、效率更低的人形机器人处境尴尬。
商用派:高动态场景的“数据红利”
商用派直击工业派痛点:短期工业难落地高含金量工作,经济账算不通;且结构化环境不利于具身智能通过真实数据反哺技术迭代。反之,商用场景的高动态环境、复杂任务与高频交互,能加速机器人迭代;容错率高不耽误经营,用户接受度高,还能为家庭场景铺垫。商用派偏爱酒店接待、展厅导览等重复任务,且更青睐双足构型——场景对稳定性要求不苛刻,双足外观更具吸引力。
两派博弈本质是对技术发展与商业需求的预判,各自捧出“派系宇树”,争夺市场蛋糕的战争已拉开序幕。
二、技术路线博弈:本体派与“本体+大模型”派的选择
具身智能的上限在于“脑力”已成共识,但“要不要自研大脑”出现明显分野,两条路线本质是商业策略的差异化抉择。
本体+大模型派:全栈自研押注长期通用能力
部分企业坚持“本体+大模型”全自研,认为唯有掌握大脑主动权,才能实现生产力价值最优解。就像工人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用大脑与通用本体协同进化,能提升物理世界适应性与通用性。
星动纪元是典型代表:大脑侧,具身大模型ERA-42集合分频VLA与世界模型,实现端到端控制高自由度机器人全身灵巧操作;本体侧,硬件通用化、模块化设计,像乐高般按需组配。这种搭配使其实现批量交付,全球TOP10科技巨头中9家为其客户。千寻智能也走“软硬协同”路线,推出“边想边做”的OneTwoVLA大模型,整合推理与执行,长程任务成功率提升30%,且硬件设计与模型强绑定,确保指令精准执行。
纯本体派:聚焦短期落地的“差异化突围”
纯本体派秉持差异化逻辑:当前“大脑”研发是“资金焚烧炉”,非All in最佳时机;或聚焦科研、赛事等垂直场景,此类场景更侧重本体性能与接口适配,需集中资源打磨结构与优化供应链成本。
宇树科技是本体派标杆,其本体结构与零部件产业顶尖,运控能力频频突破上限,虽不侧重大脑研发,但凭借技术优势蹚出年营收超10亿的商业化路径,成为科研市场二次开发的标配硬件。后起之秀众擎机器人则在本体实用基础上注入美学设计,以直膝步态抢占运控心智,通过“硬件开源+生态分润”模式切入市场。
结语:多元分化下的产业新机遇
无论是场景派系之争,还是技术路线博弈,都无绝对优劣之分,仅是企业基于资源禀赋、技术积累与市场判断的选择。全栈自研派押注长期通用智能,纯本体派抢占短期落地优势;工业派深耕结构化场景,商用派挖掘数据红利。
市场不再执着于寻找“下一个宇树”,而是更关注企业在细分维度的卡位能力。变革往往偷袭认知,当下平平无奇的企业可能成为未来颠覆者。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多元分化,恰恰预示着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细耕作”的新阶段,更多创新机遇正藏在这些分化的缝隙中。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