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万亿市值被困于人形机器人困局

日期:2025-10-31 09:39:06 / 人气:4



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虽交出了一份营收和交付量数据向好的财报,但股价却未如预期般大涨,背后真正的原因指向了其备受关注却量产无期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这只“手”正紧紧掐住特斯拉的万亿市值。

一、财报背后:股价下跌与机器人量产困境

(一)财报数据有喜有忧

10月23日,特斯拉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281亿美元,从上季度同比下跌11.78%转为增长12%,季度交付量达49.7万辆,创历史新高,增速达7.39%从负转正。然而,财报发布后,特斯拉股价次日开盘前跌幅一度超4%,收盘虽微涨2.28%至448.98美元/股,但比起月初高位已跌去近5%。

(二)机器人量产难题重重

马斯克多次强调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是特斯拉未来增长关键点,称公司约80%的价值最终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但此次财报会议上,量产Optimus传来负面消息。一方面,供应链缺失,汽车和计算机有成熟供应链,而机器人没有,特斯拉需从零建立,难度极大。这并非Optimus首次推迟,自2021年马斯克首次提出概念以来,项目经历了三次大的节奏变化,原计划2024年首批出货,因基础运动控制算法未达标推迟一年;2024年底量产目标下调至2025年试产数千台;2025年10月又传出暂停量产。另一方面,机器人高层变动,项目负责人Milan Kovac离职,引发团队重组,马斯克亲自接手项目方向,研发汇报线变更。尽管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26年一季度展示V3原型,2026年底开始建造百万产能生产线,但投资人在长期不确定性和短期风险间权衡后选择短期离场,导致股价下跌,市值缩水约4000亿人民币。

二、机器人对特斯拉的意义:现实与故事层面

(一)现实层面:寻求第二曲线

本季度特斯拉虽交付量创新高,但销量增长的长期稳定性受质疑。美国政府电动车联邦税收抵免优惠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促使很多消费者在三季度末提前购买;且从2022年到现在,特斯拉交付规模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因此,特斯拉需要第二曲线来维持增长,而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潜在的第二增长曲线。

(二)故事层面:支撑高市值

特斯拉当前市值达1.4万亿,远超销量远超自己的丰田和比亚迪。市场给予特斯拉如此高市值,是将其视为科技企业,其中包含了对机器人的预期。若机器人量产且需求爆发,特斯拉相当于二次创业成功,这也是特斯拉和市场都不愿错过这场“豪赌”的原因。

三、灵巧手:量产的关键瓶颈

(一)技术难题复杂

北京大学机器人系统研发人员张博指出,体积小、活动度大是灵巧手量产困难的核心原因。造手比造车难度大,手是三维方向运动,手指关节关系复杂。让灵巧手动起来离不开电机、减速器、连杆骨架、传感器以及热管理等核心零部件。电机需通过减速器放大力量,动力传到关节后,骨架与连杆系统要传导力量并保持轻量,机械系统还需传感器与控制电路实现精准动作。但由于指关节物理空间小,对零部件精密制造要求极高,导致现在的灵巧手存在抓力不足、灵活性不够、动作准确性不够等问题。抓力不足是因为小空间只能放下小电机,影响能量密度;灵活性问题源于“自由度”与控制复杂度的矛盾,在狭小空间布置大量线缆和传动机构并保证寿命是巨大挑战;行动准确性问题则是“感知与控制”的较量,触觉反馈延迟、摩擦力估算不准导致指尖无法微调。虽然工程师尝试用“电动肌肉”取代传统电机,但商业化仍有距离,解决行动准确性问题也在探索中。

(二)成本居高不下

今年2月摩根史丹利评估特斯拉Optimus Gen2一台造价在5 - 6万美元,而马斯克希望机器人整体造价低过造车,约2.5万 - 3万美元,目前造价是目标成本的2倍。

四、人形机器人的反思:一定要是人形吗?

(一)非人形机器人的成功

生活中非人形机器人已很普遍,如酒店送水送餐的圆柱体机器人、商场清洁机器人、物流仓自动搬运车等。它们功能单一、路径确定、成本可控,有成熟的商业化市场,如扫地机器人全球年销量超4000万台,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增长超40%,说明机器人赚钱不取决于像不像人,而在于有无明确任务和成本回报。

(二)马斯克做人形机器人的原因

马斯克想复制的不是人形形态,而是通用性。人形机器人是工具和平台,从工业史看,机器演化逻辑是“通用化”,能适应更多不确定场景。在人类设计的世界里,人形能让机器人更好地融入环境。但通用性牺牲了一定的针对性,用户真正需要的是能解决特定问题或在特殊场景中表现最佳的机器人,而非一个什么都能做但可能都不够专业的机器人。资本市场需要的宏大叙事和用户心智追求的真实需求,在人形机器人上能否重叠,仍是未知数。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量产之路上困难重重,这只“手”不仅困住了特斯拉的股价,也让其万亿市值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未来,特斯拉能否突破灵巧手等技术瓶颈,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商业化,以及市场对其的预期能否实现,都值得持续关注。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