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育儿法规下的教养观念碰撞与成长
日期:2025-11-09 14:36:22 / 人气:10

在德国,育儿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与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学习,深入探讨了德国育儿法规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养观念转变。
一、德国育儿法规:禁止一切形式的暴力教育
1. 法律明确规定:《德国民法典》规定孩子有权接受无暴力的教育,明确禁止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手段,包括身体惩罚(如打耳光、揍屁股等)、心理暴力(如羞辱、恐吓、冷暴力等)以及其他侮辱人格的做法(如辱骂、贬低等)。
2. 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德国设有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如青少年办公室(Jugendamt)。若家长打孩子留下痕迹被幼儿园老师发现,老师可告到该办公室,工作人员会到家里调查并对家长进行教育,情况严重时会涉及刑事责任。
3. 法律确立意义:这项 2000 年确立的法律标志着德国在法律层面完全禁止家庭中的体罚,体现了对孩子权益的保护和对无暴力教育的重视。
二、作者教养观念的三次演变
1. 童年时期:作者小时候父母很少打孩子,但邻居打孩子是常见现象。作者小舅是“文化人”,向他介绍了“不必打骂的教育”理念,这是作者人生中第一次教养观的塑造,心中种下了用非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的理想种子。
2. 养育老大纳米初期:纳米快两岁时进入叛逆期,新手爸妈缺乏经验。在教会读书会学习《子女心父母情》这本书,作者接触到有原则且有爱的管教方式。书中认为父母不仅要管理孩子行为,更要“牧养”孩子心灵,必要时可体罚孩子,但需遵循不可以在怒气中体罚、不能当众打孩子、注重沟通恢复与孩子爱的关系等原则。作者在纳米严重犯错时打过他屁股,但随着孩子成长,逐渐减少使用这种方式。
3. 了解德国法规后:得知在德国打孩子是违法的,作者意识到需要进行第三次教养观革新,开始探索符合德国法律和文化的育儿方式。
三、德国父母的管教方式
1. 立界限方法:德国父母不用打骂方式管教孩子,而是采用“立界限”的方法。如拿掉孩子喜欢的(如不让看电视、吃巧克力),加添孩子不喜欢的(如负责打扫橱柜、在房间待 10 分钟不能出来)等,让孩子知道不良行为会带来不好后果,从而促使孩子做出改变。但执行这些后果时要“从一而终,说到做到”。
2. 其他管教要点:管教孩子不仅要关注行为改变,更要注重内心引导。惩罚孩子时要思考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改变,需要生活中多方面引导和事后沟通。不同年龄段教养重点不同,幼儿期(0 - 5 岁)重点是让孩子学习顺服父母权柄,保护孩子并帮助他们建立行为约束;稍大孩子则更注重内心引导,用爱包容孩子,引导其内心改变。
四、德国家长的耐心与作者的反思
1. 德国家长的耐心:作者观察到德国家长在面对孩子哭闹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如纳米班上一个经常哭的男孩,他爸爸一直温柔耐心地倾听。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家长从小接受无暴力教育,内心积蓄了温柔的力量,长大后转化为稳定的情绪、温柔的言语和耐心的倾听。
2. 作者的反思:作者对比自己,意识到自己耐心不足。如纳米发脾气不想去游泳时,作者甩脸色、说气话,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冷暴力。作者认识到法律虽不能直接解决“心灵”问题,但能让人知罪,而真正做到用爱养育孩子需要回到爱的源头,不断学习和成长。
德国的育儿法规和教养方式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也让读者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育儿观念的差异。在育儿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用爱和耐心引导孩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适应不同文化和法律环境的要求。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天价奶皮子糖葫芦,“塌房”了?11-09
- 德国育儿法规下的教养观念碰撞与...11-09
- 那些温柔的“矫正性体验”:治愈...11-09
- 人形机器人赛道:没人想成为“北...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