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让 iPhone 用上 AI 的配件,大可不必

日期:2025-09-09 14:35:22 / 人气:5


如果把当下最让人迷惑的科技产品拉个清单,AI 硬件网红们绝对榜上有名。
从 699 美元的 Humane Ai Pin 到 200 美元的 Rabbit R1,这些 AI 创业公司都在兜售同一个美丽的谎言:你需要专门的硬件才能体验真正的 AI。
今天,这个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新成员 ——AI Key。
这是一款定位于 “AI 助手” 的外接硬件,厂商宣传它可随插随拔,通过 iPhone 的 USB 接口连接后,能够帮助你动动嘴操作手机上的应用和功能,从消息、地图到拍照、社交软件,几乎覆盖常见任务。
类似于手机 Agent,它的用法也并不复杂。
只需提出你的需求,确认它调用的应用,接着设备会自动模拟点击、滑动和输入操作。用户既可以盯着它执行,也可以完全交给它处理,并在需要时随时中止或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苹果提供了如 “快捷指令” 这类系统级自动化工具,但第三方应用无法深度调用或控制其他应用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这类试图填补空白的外接硬件。
外观小巧的它拥有三种配色:午夜黑、蛋奶白和达维粉,售价 89 美元,厂商承诺圣诞节前全球发货。创始人 Adam Cohen Hillel 在 X 平台表示,首批产品在短短 7 小时内几乎售罄。
AI Key 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把手机变成 “AI 手机”,你真的需要额外插一个外设吗?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深层的问题 —— 我们真的需要为了 AI 而专门创造 AI 硬件吗?

AI 硬件卷生卷死,但手机形态稳坐 C 位

尽管苹果高级副总裁埃迪・库多次强调,未来十年内 iPhone 可能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最好的 AI 硬件形态依旧是手机。
你口袋里的 iPhone 16 Pro 搭载第二代 3 纳米制程芯片,能访问 ChatGPT、Claude、Gemini、DeepSeek 等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 AI 模型。而即便抛却云端大模型的加持,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在端侧模型上大作文章。
哪怕是被诟病在 AI 赛道掉队的苹果,最近也在 Hugging Face 上发布了 FastVLM 和 MobileCLIP2。这些模型比以往版本快 85 倍、体积缩小 3.4 倍,让实时视觉语言模型(VLM)应用成为可能,甚至还能在浏览器里完全本地运行,实现实时视频字幕生成。
更不用说前阵子发布的 Google Pixel 10 系列手机,堪称买 AI 送手机,它不仅能本地运行 Gemini Nano 模型,还搭载了 Camera Coach 与 Auto Best Take 等功能,能够实时分析拍摄场景、光线与人物动作,自动优化照片甚至给出拍摄建议。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硬件素质摆在那里。手机集成了高性能芯片、高清摄像头、多维度传感器、大容量电池和成熟的操作系统,这些基础能力是绝大多数 AI 初创硬件无法企及的。
如果回首第一波涌现 AI 硬件的浪潮,Humane Ai Pin 和 Rabbit R1,均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试图通过 “无屏 / 少屏” 的理念,重塑个人计算的未来。
前者 Ai Pin 由前苹果高管打造,秉承着 “让技术成为你的仆人,而非你的主人” 使命。后者的 R1 则以其大胆的橙色设计和 “大型动作模型”(LAM)概念,承诺通过 AI 替用户完成复杂的应用内任务。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悬殊。Humane Ai Pin 正式发货后,被发现有着严重的过热和续航问题 —— 连续使用 1 小时机身温度就突破 45℃,待机时间不足 8 小时,最终因销量惨淡卖身惠普。
Rabbit R1 同样高开低走,发货初期便暴露出供应链管理的短板:USB-C 接口仅能兼容少数充电线,1000 毫安时的电池容量导致续航不足 4 小时。更荒诞的是,Reddit 论坛上有用户爆料,R1 团队因 “意外订购了错误的内存部件”,导致部分设备运行卡顿。这些细节生动揭示了初创公司在硬件研发、品控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先天不足。
当硬件素质无法支撑 AI 功能的流畅落地,便会陷入 “低端体验→口碑崩盘→销量下滑→成本高企” 的恶性循环。最终,这些标榜 “颠覆式创新” 的 AI 硬件,大多沦为昙花一现的噱头。
倒也不是说 R1 和 Ai Pin 完全没有价值,它们的意义更多体现在 AI 交互模式的探索上。它们所倡导的 “主动代理”“环境语音命令”“统一任务界面” 等理念极具前瞻性,但这些理念注定无法在独立硬件中扎根 —— 它们最终会被 iOS、Android 等主流平台吸收,转化为系统的原生能力。
比如,Rabbit R1 主打的 “跨应用任务自动化”,苹果已通过 “快捷指令 + Apple Intelligence” 的组合逐步实现;Humane Ai Pin 的 “激光投影交互”,则可能成为未来 AR 眼镜的技术原型。而 AI Key 试图解决的 “应用间控制” 问题,随着苹果开放更多系统权限,也终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我并不反对 AI 硬件创新,但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手机已经如此强大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外接配件 “增强” 手机 AI 能力的产品,都像是给高性能电脑外接一个基础键盘 —— 不仅多余,还可能破坏原有的体验闭环。
真正的 AI 硬件机会,要么是做手机永远做不到的事(如专业级 AI 医疗影像设备、工业级 AI 传感器),要么是等待全新计算平台(如成熟的脑机接口、全场景 AR)的出现,而不是给 iPhone 插个 “钥匙” 就宣称 “定义未来”。

功能还是属性?我们对 AI 的根本误解

AI 硬件乱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核心认知分歧:我们到底把 AI 当作一个 “功能”,还是一种 “属性”?这个定位的差异,决定了 AI 硬件的生死存亡。
如果把 AI 当作 “功能”,逻辑便是 “技术先行,硬件承载”—— 先有 AI 算法,再找一个硬件盒子装进去,做成聊天机器人、翻译器、任务助手等独立工具。这种思路下,AI 是一个需要 “特意打开” 的模块,就像手机里的计算器 APP,只有在特定场景才会被使用。
Rabbit R1 的 LAM 模型、Humane Ai Pin 的投影交互、AI Key 的语音控制,本质上都是 “AI 功能化” 的产物。它们的问题在于:大部分所谓的 “AI 功能”,手机通过原生 APP 或第三方软件就能实现,且体验更流畅。比如 AI Key 能做的 “语音发消息、查地图”,Siri + 快捷指令早已覆盖;Rabbit R1 的 “跨应用订机票”,携程、飞猪的 AI 助手也能完成。当外接硬件只是重复手机已有的能力,自然会沦为 “多余的中间商”。
更致命的是,“功能化” 思维会导致 AI 硬件陷入 “参数竞赛” 的陷阱 —— 比拼模型参数、响应速度、支持功能数量,却忽略了用户真正的需求。就像早年的智能手表,一度陷入 “能打电话、能测心率、能发微信” 的功能堆砌,但最终用户发现,这些功能手机做得更好,智能手表的核心价值反而回归到 “轻量化健康监测” 这一手机难以替代的场景。
反之,如果把 AI 当作 “属性”,逻辑则是 “体验先行,AI 融入”—— 不把 AI 当作独立卖点,而是将其渗透到硬件的每一个环节,让它成为系统的底层能力。就像 “电力” 不是电器的功能,而是电器的属性;“联网” 不是电脑的功能,而是电脑的属性,AI 最终也应该成为智能设备的 “基础属性”。
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就是典型案例:它没有做成独立 APP,而是融入到 iOS 的每一个角落 —— 邮件自动摘要、照片智能分类、Siri 上下文理解、优先通知筛选,用户甚至感受不到 “我在使用 AI”,但效率却被默默提升。Google 将 Gemini Nano 部署到 Pixel 手机本地,实现实时拍照优化、离线语音翻译,也是 “AI 属性化” 的体现。
这种 “属性化” 的 AI,不需要用户刻意学习新的交互方式,也不需要额外携带硬件,而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就像我们今天不会说 “我在用带电力的台灯”“我在用能联网的电脑”,未来我们也不会说 “我在用 AI 手机”“我在用 AI 手表”—— 因为 AI 已经是所有智能设备的默认配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00 多年前汽车刚出现时,人们称它为 “无马的马车”,试图用马车的逻辑去定义这个新物种,关注它 “能不能拉货”“跑得稳不稳”,却没想到汽车最终重塑了城市规划、物流体系和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对 AI 硬件的认知,正陷入类似的 “马车思维”—— 用 “功能化” 的框架去束缚 AI,却忽略了它作为 “属性” 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变革。
早在 1998 年,科学家 Eli Zelkha 就提出 “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的概念:未来的智能环境会通过嵌入式传感器、AI 模块感知用户需求,实现 “无感交互”。比如家里的灯光会根据你的情绪自动调节亮度,办公室的电脑会根据你的工作习惯自动整理文件,汽车会根据路况和你的身体状态自动调整驾驶模式。这些场景中,AI 不是独立设备,而是融入环境的 “属性”,用户无需刻意操作,却能享受智能带来的便利。
当下的 AI 硬件创业,太多人沉迷于 “造一个新设备”,却鲜有人思考 “如何让现有设备更智能”。真正理解 AI 的公司,不会把 “AI” 两个字印在产品包装上大肆宣传,而是默默将 AI 融入体验的细节里。就像 iPhone 不会强调 “我们用了 AI 优化拍照”,但用户能直观感受到照片变清晰了;特斯拉不会强调 “我们用了 AI 优化自动驾驶”,但用户能感受到驾驶更安全了。

结语:当我们不再谈论 AI 硬件时,AI 才真正到来

AI Key 的热销,本质上是用户对 “更智能体验” 的渴望,但这种渴望被错误地引导到 “外接硬件” 上。就像当年人们为了 “让手机能上网”,曾尝试过外接网卡,但最终解决问题的不是网卡,而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 当联网成为手机的原生属性,外接网卡自然消失。
未来的 AI 硬件市场,终将经历一场 “去泡沫化”:那些标榜 “AI 功能” 的外接配件、独立盒子会逐渐淘汰,而那些将 AI 作为 “属性” 融入的设备(如更智能的手机、汽车、家居)会成为主流。当我们不再刻意谈论 “AI 硬件”,不再为了体验 AI 而额外购买设备,甚至意识不到 AI 的存在时,才是 AI 真正普及的开始。
对于创业者而言,与其在 “给手机做 AI 配件” 的红海⾥内卷,不如沉下心思考:AI 能解决哪些手机、电脑解决不了的真实痛点?能创造哪些全新的用户体验?对于用户而言,面对层出不穷的 AI 硬件,不妨多问一句:它是在重复我已有设备的能力,还是在创造真正的新价值?
毕竟,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给旧设备插个新配件,而是用新技术重新定义体验本身。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