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变与不变
日期:2025-08-29 17:27:08 / 人气:21

2024 年 7 月 28 日,对少林寺而言是一个转折性的日子。住持寺院三十余年的释永信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戒牒被注销、法号被削去,仅以俗名刘应成相称。次日,洛阳白马寺方丈印乐 “空降” 少林寺主持工作。短短一个月间,这座承载千年禅武文化、又深陷商业争议的古刹,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以撼动的固有格局。变的是商业色彩的褪去与修行传统的回归,不变的是寺与景区的纠缠、与地方经济的深度绑定,以及转型路上的重重考验。
一、变:减法去商业化,加法归修行本真
1. 减法:商业退场,清净渐归
印乐上任后的第一重变革,是对少林寺长期存在的商业乱象 “开刀”,一系列 “减法” 操作让寺院逐渐剥离过度商业化的外壳。
过去,少林寺内 “有偿清香”“引导布施” 的现象屡见不鲜。导游东萍回忆,此前常有穿着僧袍的人主动搭讪游客,用话术诱导布施,贩售的清香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这些 “灰色产业” 在圈子里早已不是秘密。而如今,寺内各大殿前均摆放着免费清香,旁边虽附有 “随喜” 布施的捐款二维码,但 8 月中旬记者现场扫码时发现,二维码已无法付款,一名僧人解释称 “与寺内财务整理有关,过段时间才能恢复”。这一细节背后,是对 “以香牟利” 模式的彻底否定。
更显著的变化是商业场所的关停与规范。售卖开光法物的流通处闭门谢客,方丈室、少林素斋饭堂大门紧闭,仅少林药局正常营业,但执事药师面对 “是否为少林寺僧人” 的提问时,却避而不答,只称 “问题暂时不方便说”,可见内部管理正处于严格整顿阶段。甚至有游客发现,此前寺内存在的释永信纪念碑也已被移除,从物理空间上抹去过往商业时代的印记。
商业减法还延伸至寺内人员管理。8 月 13 日傍晚,游客散去后,少林寺客堂召开了一场不到 20 分钟的内部会议,会上明确要求 “不讨论印乐、释永信、武僧去处”“避免与游客接触”“无特殊情况不要出寺”“管好朋友圈,删除过去内容”。此后,部分延字辈僧人关闭了朋友圈,“少林寺官方网站” 公众号删除了过去一年里有关 “水陆法会”“比丘徒步” 的内容,义工招募暂停,游客也无法直接报名参与诵经。这些措施虽显严格,却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僧人对外商业互动的可能,让寺院回归 “少与人扰” 的清净状态。
这种去商业化的调整,在寺内获得不少僧人认可。一位僧人表示,近一个月的变化让他 “觉得清净不少”,谈及对印乐的印象,他提到 “清晨见过几次,围着寺转,接触起来很和善”,简单的描述里,透露出对新住持管理方向的认同。
2. 加法:修行回归,传统重拾
与商业减法相对应的,是印乐带来的 “修行加法”—— 将少林寺拉回佛教传统修行的轨道,这与他在白马寺二十余年的管理理念一脉相承。
印乐的 “科班出身” 为修行回归奠定了基础。他俗名尹清泉,1966 年出生于河南,1982 年出家后,先后在南京栖霞寺僧伽培训班、中国佛学院学习,用一位南京修行僧人的话说,“栖霞寺、佛学院就像佛界的清华北大,能进去的人绝非寻常”。2003 年起,印乐主持白马寺工作,始终保持寺院清修肃穆的氛围,他曾强调 “不管发展到何时,佛教都要保持传统特色”,即便白马寺 2006 年面临 1.5 亿元扩建资金缺口,也拒绝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增设建筑。
如今,这种理念被带入少林寺。据寺内僧人透露,印乐 8 月初就住进少林寺,频繁与寺内人员、政府部门沟通,核心方向之一是 “严格修行制度”。在白马寺时,印乐就定下 “种地规矩”,带头践行 “农禅宗风”,如今这一传统也有望在少林寺落地 —— 佛教修行本就包含 “衣禅劳动”,自给自足的农耕不仅是体力劳作,更是修行的一部分。此外,印乐还提出 “限制外出”,减少僧人对外商业活动,让精力回归到诵经、修持等核心修行事务上。
财务透明化是修行回归的另一重要举措。印乐在 2022 年发表的《继承佛教优良传统致力文化寺院建设》一文中明确提出,要 “严格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宗教场所财务收支‘月公示、年审计’制度”。这一理念直指少林寺过往财务不透明的痛点,未来寺内财务收支每月将在客堂公示,年度财务状况也需经专业机构审计,从制度上杜绝商业利益对寺院的侵蚀,让 “钱” 退居次要位置,修行回归核心。
二、不变:寺与景区的割裂,与地方经济的绑定
1. 寺内改革与景区喧嚣的 “平行世界”
印乐的改革虽让少林寺内部渐归清净,但寺外景区的喧嚣却丝毫未减,这种 “寺内寺外两重天” 的格局,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
少林寺景区内,功夫表演依旧是核心吸引点,每天六场从未间断。两层看台座无虚席,通道处挤满举着手机拍摄的游客,嘶吼的表演音乐与游客的欢呼声交织,热闹程度与过往并无二致。当记者问及 “少林风波是否会影响演出” 时,一名武僧称 “自己和队伍不属于少林寺,而属于少林武术馆”,随后对话被志愿者打断。这一细节揭示了关键事实:景区的功夫表演早已与少林寺本体分属不同体系,前者隶属于地方文旅部门管理,后者则是宗教场所,二者虽共享 “少林” IP,却在运营上相互独立。
这种割裂在地方部门的表态中进一步得到印证。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少林寺如今的变化(改革),对于登封来说不会影响太大,景区都正常开放,二者也隶属不同部门管辖”,并明确界定 “僧人归僧人,景区是景区”。对游客而言,他们来到嵩山,既想感受古刹的禅意,也想观看功夫表演,景区的商业化运营满足了这部分需求,而寺内的去商业化则守护了宗教本真,二者在短期内形成一种 “平行共存” 的状态,印乐的改革暂时无法触及景区的运营逻辑。
2. 少林寺与登封经济的深度绑定
另一重难以改变的现实,是少林寺与登封地方经济的深度绑定。过去三十余年,少林寺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寺院,而是登封文旅产业的核心 IP,支撑着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
回溯历史,1982 年电影《少林寺》让这座破败古刹成为 “顶流”,1986 年游客量达 260 万人次。此后,登封牵手少林寺,依据清华大学规划方案对 2.18 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改造,拆迁农家、武校、商铺,将 “禅” 与 “武” 打造成核心卖点,少林寺逐渐成为登封文旅的 “流量担当”。2023 年,登封游客接待量超 28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325 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近 66%—— 也就是说,登封每 10 元 GDP 中,就有 6.6 元来自与少林相关的文旅产业。
这种绑定在门票分成上体现得尤为直接。作为国家 5A 级景区,少林寺门票收入按 “政府 70%、寺院 30%” 的比例分成,以过去每张门票 100 元计算,少林寺每年能获得可观分成,而地方政府则依靠门票及周边产业(如武校、餐饮、住宿)获得巨额收益。相比之下,洛阳白马寺门票仅 35 元 / 张,且不参与地方分成,因它无需背负 “支撑地方经济” 的压力,这也是印乐能在白马寺坚守清修传统的重要原因。
如今,印乐的去商业化改革虽旨在让少林寺回归宗教本质,但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少林寺的改革牵动着登封无数人的生计。少林寺周边的武校、武术服饰商户已感受到冲击 —— 武校教练朱志豪坦言,家长咨询时会担心 “武校与少林寺的关系”,招生咨询量有所减少;登封一条不足 1 公里的街道上,三家售卖 “少林武术” 服饰的商户表示,近半个月销量滑落,“使用这些东西的人少了,货自然难卖”。对登封而言,少林寺不能仅仅是 “清净的寺院”,更需是 “能带动就业与收入的 IP”,这种经济依赖,让印乐的改革难以彻底脱离地方现实。
3. 僧团与经营团队的双重体系
少林寺内部长期存在的 “双重体系”,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格局。据一位延字辈僧人透露,此前寺内有两套运行模式:一套是由僧人构成的旧制体系,负责宗教修行;另一套是以少林资管为基础的对外经营团队,负责商业运作,与武校、演艺、文创等产业关联紧密。
这种体系是释永信时代商业扩张的产物。自 1998 年起,释永信主导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此后关联公司涉及茶业、药局、文旅、房地产等领域,注册商标超 700 个,形成庞大的商业版图。这些经营团队虽依托少林寺存在,却与僧团的修行体系相互独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少林寺的对外形象。
如今,印乐虽推动去商业化,但经营团队背后的利益链条、人员安置、产业衔接等问题,并非短期内能解决。例如,少林药局虽仍在营业,但工作人员身份模糊;武僧表演虽归属景区,但与少林寺的历史关联难以切割。这位僧人坦言,“改革并非朝夕可成,对地方政府,少林寺是财政收入来源;对俗家弟子、武僧,它是生计来源;对香客游客,它既是寺院也是景点”—— 多重身份的叠加,让印乐必须在 “去商业化” 与 “保障生计” 之间寻找平衡,无法简单地 “一刀切”。
三、转型之困:在 “白马寺模式” 与 “少林现实” 间找平衡
印乐上任首月的改革,本质上是一场 “将少林寺从商业回归宗教” 的尝试,但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法将 “白马寺模式” 直接照搬至少林寺。白马寺地处洛阳郊野,单独成寺,无需背负地方经济压力,可专注于清修;而少林寺则深陷 “宗教场所” 与 “文旅 IP” 的双重身份困境,既要守护禅武传统,又要兼顾地方现实。
从印乐的改革方向来看,他试图通过 “财务透明化” 规范寺院收支,通过 “农禅宗风” 重拾修行传统,通过 “限制商业互动” 切断过度商业化的路径。但这些措施仍需面对诸多未知:如何在不影响登封经济的前提下推进去商业化?如何安置与商业体系相关的人员?如何平衡僧团修行与游客参观的需求?
8 月末,少林寺暮鼓再次敲响,两名僧人在侧门长椅上休息,谈及印乐,一位僧人说 “方丈是方丈,我们是僧人,只做自己的修行”。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当下少林寺的状态:改革方向已明确,但具体路径仍在探索;寺内清净渐归,但寺外格局依旧。未来的少林寺,不会成为第二个白马寺,印乐要做的,是在 “武” 的热闹与 “静” 的修行之间,找到一条属于少林寺的长久之路 —— 这条路,既需要回归宗教本真的勇气,也需要兼顾现实复杂的智慧。
而对登封、对游客、对整个 “少林 IP” 而言,这场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座寺院的变化:它关乎千年禅武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关乎宗教场所如何平衡信仰与商业,更关乎地方经济如何摆脱对单一 IP 的过度依赖。这,或许是印乐上任后,留给少林寺乃至整个文旅行业的深层命题。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官方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2025暑期档票房超去年,成龙《捕...09-01
- 孙艺珍威尼斯电影节之旅:美貌与...09-01
- 刘美含七夕分手疑云引全网解码,...09-01
- 杨采钰破防回怼网友!被曝 “没领...09-01